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媒介融合又出新考点!10大政策+10大论文助你一举攻克!

简抒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就在今年1月,学者苏涛与彭兰在《国际新闻界》发表文章《热点与趋势:技术逻辑导向下的媒介生态变革》,对于2019年新媒体研究进行述评。



文章开篇第一部分便提及“媒介融合”。作者认为,媒介融合虽然是一种历史现象,但近年来,基于各种新媒体形态的融合实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容流动、受众迁移、产业布局和转型仍在继续推进,不断更新的实践也推动了媒介融合研究的持续性热度。由此,媒介融合不仅形成了当下我国传媒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成为学界一项热点研究议题。


可以预见的是,2020年 “媒介融合”议题继续将成为新媒体研究的一大热点。毕竟国家政策层面的部署,将使之成为一项重大时代课题。这必然意味着各大高校对于“媒介融合”这一专栏的考察更加深入、全面!


所以!这个国家给你划的考点,你一定不可以错过!!


本文思维导图





真题分析




从 2014 年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推动以来,媒介融合几乎成为了每个学校的必考话题。学姐快速浏览了各大院校2019、2020年真题,发现超过四十所主流院校在近两年内以不同的切入点考察了“媒介融合”。我们仅摘录部分真题稍做分析:


1.媒介融合(名词解释,同济 334,2020)

2.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简答题,浙传 334,2020)

3.简述媒介融合的内容。(简答题,云南大学 334,2020)

4.什么是媒体融合?有哪些方面?(论述题,北京交通大学 852,2020)

5.媒介融合对传统传媒业的影响(论述题,西北政法大学 440,2020)

6.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机遇和挑战。(简答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硕,2019)


通过梳理真题可以发现,各大院校关于媒介融合的第一切入点是基本概念考察,题型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类题型。这个切入点对于知识的考察较为基础,你只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并适当掌握一定的媒介融合案例。在答题过程中,将观点+案例逻辑清晰展现出来便可。


其次,较为深入的考察点为融合背景下的危机与转机。这个切入点会将媒介融合作为一个大背景,在此背景下分析媒介融合对于新闻生产等各方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个层次的考察对于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考生对于这一事件进行宏观把握与研究。因为从知识本身来看,融合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新旧相加,它涉及到技术、经济、主体、内容、规范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这个切入点考察的不再是你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更多的则是你对于媒介融合综合性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一个层面就是关于目前我国媒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热点现象进行考察。比如2019年伊始,X就推动媒体融合发表重要讲话;11月16日,《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被审议通过。此后,关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真题便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各大政策报告的原因,它们是真题指向标,也是我们押题宝典!





《意见》分析




网络传播杂志系统梳理了“关于媒体融合,近年来都有哪些重要政策文件发布”?学姐给大家做出了详细的流程图,帮助大家了解其详细发展脉络。



9月最新发布《意见》重点


学姐认为今年9月底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包括以下七大重点,需要大家特别关注:


1.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原文:《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Q:什么是全媒体?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


全媒体强调的是利用多种手段来做业务融合,是一种融合的方式/渠道,整合媒介形态和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新传播实践活动。媒介融合强调的是趋势,融合媒介指的物质形态,某种意义上它可约等于全媒体。


Q:怎么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学者段鹏在文章《试论我国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内容、框架与模式》中,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出发,全面探讨具体化、落地化、策略化的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可以从纵向建设与横向建设两路推进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整体架构建设。在中观层面,可以从智能新闻建设、智能化舆情治理、全息影像与全媒体艺术建设、智媒教育与全媒体建设、全媒体国际传播这五个路径入手。在微观层面,可以从智能化环境下全媒体内容的智能生产与分发模式建设、全媒体业务与服务模式建设、全媒体安全与监管模式建设这三个方面为切入口。


2.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


原文: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Q:什么是四全媒体?


信息社会的发展让新兴媒体影响力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四全”媒体的出现,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四全”媒体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现有全媒体概念的深化和升华,同时对媒体融合趋势进行了更为全面具体的多层次阐释。


“四全”媒体的四个层面主要包括:


1.全程媒体,即所谓的全链条、零时差传播状态,对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进行全过程化的关注;

2.全息媒体,即万物皆媒,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图文、视频、游戏、AR等多种形式更为立体化、多层次地呈现出来;

3.全员媒体,即人人皆媒体,媒体与用户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可以转化,自媒体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4.全效媒体,即媒体的功能上综合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方方面面,特别是依托大数据平台,媒体分众化的趋势备受关注,传播的精准度、针对性也成为新的焦点。


3. 坚持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以开放平台吸引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


原文: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


Q:如何从用户视域解读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新旧媒介不断碰撞的过程,也始终是媒介与用户、媒介生产者和媒介消费者力量博弈的动态场域。王月与王莹在《融合文化: 从用户视阈解读媒介融合》中认为,不同于“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融合文化视阈下的用户从背景位置走到了主体位置;用户不只是互动,而是参与到文化建构过程中;用户对文化生产方和管控方采取的不是抵抗策略,而是战术性合作策略,动态、多角度地展现了媒介融合的运作过程。


4.全方位提高媒介融合发展,助力优质内容产出


原文: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要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Q: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推动优质内容产出?


答案都在上面的这段文字里啦!!


5.努力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


原文:要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努力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Q:如何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


《试论我国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内容、框架与模式》中,同样谈到了“全媒体国际传播新路径”这个话题。


在智能传播的趋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既有的全媒体体系的国际传播图景与建设路径进行重新调校。在全媒体体系建设背景下,我们应在国家关于国际传播政策指引的前提下,对智能化趋势下全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内涵、原则与关键进行再认识,为新时期我国全媒体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国际传播能力的提质升级贡献出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应该从全媒体国际传播的政策驱动、技术运作和资本投入的硬件设备布局、立体化与全方位的表达策略、数据隐私保护的全球治理等多重维度探讨智能趋势下全媒体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6. 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


原文: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Q:如何培养全媒体人才?


学者胡德才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强化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弘扬人文精神和新闻理想。


B.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建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主要路径,一是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一类为培养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的新型专业。二是改革传统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包括关于网络与多媒体报道、社交与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等内容的课程。三是强化新闻学专业的文史哲教学,夯实新闻人才的人文基础。


C.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D.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7. 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原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资金保障,加强政策支持,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强化党的领导,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评估考核,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特别重视:政策赋能+技术赋权


国内媒体融合最重要的是关于政策赋能和技术赋能上的两方面表现,对于考生而言,抓住这两条线索也就专注了中国媒体发展的本质和起点。政策赋能主要是全媒体建设政策与治监管政策,技术赋能则指5G、人工智能引领变革。


这个部分学姐都把《意见》原文放了上来,因为这是特别有针对性的对策性语料,大家可直接背诵!


接下来,我们从《意见》所强调的重点,结合数篇C刊论文,帮大家梳理媒介融合进阶版知识点,主要目的是提供看了就能背,背了就能用的超级干货!!


如果想了解更多,大家还可以戳:媒体融合竟然藏了这么多考点!





媒介融合




1.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概念((Media Convergence)最早是在1983年,由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国内有学者这样界说“媒介融合”概念,“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广义的“媒介聚合”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狭义的`媒介聚合'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


国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媒介融合进行了分析,丁伯铨老师认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体及其他相关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间在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状态,主要包涵了物质层面(工具层面)、操作层面(业务层面)、理念层面(意识层面)三方面的融合。


蔡雯与王学文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核心包括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渠道的融合及媒介终端的融合。具体而言,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2.什么是县级融媒体?


县级融媒体中心(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center)是指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在各地的融媒体建设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


按照具体类型来说,主要建设模式的差异也比较大,按照合作方式来分:


1、中央级媒体+县级融媒体,以新华社+县级融媒体为例;2、省地市级媒体+县级融媒体三种,以湖北“长江云”为例;3、互联网企业+县级融媒体,以歌华集团+北京县级融媒体的“北京云”和浙江广电集团+索贝的“中国蓝云”为例。


更多关于县级融媒体的分析请戳:县级融媒体怎么考?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3.媒介融合动因是什么?


A.受众需求召唤。媒介融合的价值和可行性是建立在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集合式需求即综合性需求上,它表明了消费者对于能够满足一系列相关性需求的单一供给者的偏爱。如今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而媒介融合恰恰可通过崭新的媒体形态开拓和满足受众的新需求,更加细分化地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渠道选择,受众主体地位的确立,个性化需求的张扬以及受传关系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


B.技术力量的推动。技术的进步对于媒介融合的推动还表现在信息技术对于信息处理和传输的能力的增强以及人们获得信息所需付出的相应成本的降低。当带宽变得足够充裕时,上网的代价就会下降甚至免费。在美国,如今已有很多ISP向用户提供免费上网的服务,当网络的速度&流量都产生空前进步时,基于网络传输的媒介融合就将成为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媒介现象了。


C.政策法规的支持。政策法规的调整对于媒介融合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国在对传统媒体、信息产业以及电信产业的政策法律方面逐渐转向解除管制,鼓励竞争的态度,成为宏观上推动媒介融合的关键力量。在我国,媒介融合屡次出现在两会会议重点和X谈话内容中。


D.企业竞争的需要。对于企业而言,融合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充分体现了市场规则对于融合进程的统合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传媒领域的集团化进程也逐渐展开对媒介资源的跨媒介、跨地域整合成为媒介改革过程中一次新的浪潮。(谁有核心技术谁就有市场)


 4.如何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


A.政府的管理重点由过程管理向宏观管理与效果管理转变,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


此举的意义在于使政府与媒体在媒体融合的工作中各归其位。具体来说,政府管理从具体的业务指导与干预中抽身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上游的方向性指引与宏观设计,和下游的效

能评估与结果监督上。同时,在中游的具体实施融合行动的环节,将尽量多的主动权放归媒体,充分发挥市场的竞合机制,尊重市场的喜好和用户的选择。


B. 积极推进媒体管理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摒弃新旧媒体的差别。


将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一视同仁,促进二者互联互通,既要用新媒体技术改造传统媒体业务,又要在新媒体业务中发掘传统媒体业务的专业积累。着手解决传统媒体由于体制原因所遗留的各种历史问题,例如离退人员安置,职能部门冗余等,减轻企业负担,轻装上阵。


C.探索建立基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标准的退出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创新型媒体。


从市场效益的角度出发,建立淘汰机制与退出机制,对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和新媒体发展的媒体机构果断“劝退”。此外,在强调媒体生存的同时,不放松对媒体社会效益的要求,在市场逻辑与政治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


D.从以平台为导向的媒体机构扩张,转向以内容为核心的平台整合,丰富产品与服务形态,促进产业链完善与发展。


媒介融合应为建立在理念、技术、平台、内容、服务等多个层面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融合、系统融合。此外,媒体管理者需要秉持更开放的心态,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大胆吸纳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除了自筹自办新媒体平台之外,应该积极与现有的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展开合作,既要造势,也要借势。


E.把媒体资源向新媒体业务倾斜,在人力、物力、财力和话语权上体现新媒体作为主要渠道的优先性。


转变新媒体的附属思想,将重点资源、精锐团队用在新媒体业务的第一线,给予新媒体部门与其地位相当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充分发掘新媒体的活力与创造力。


 5.未来方向:打造媒介融合生态


这部分内容属于高级进阶答题内容,对于媒介融合的认知比一般的对策建议要上升一个高度,所以是展现你认知深度很好的答题素材,欢迎学有余力同学自取~


当前多数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对媒介融合的理解还有很大偏差,过于注重两端的融合,把重心放在了中央厨房和两微一端的建设。融合是系统思维的产物,应当充分保证信息和价值的自由流通,以满足用户需求、促进人的社会行动的自由度为目标,创建融合生态。


媒介生态是指围绕信息活动展开的,个人、媒介组织、社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互动融合和价值交换的系统。媒介融合生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主体多元,复杂互动。构成融合生态的规模庞大,具有层次性结构特点,用户平台、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终端等构成主体 ( 结点) 的类型和数量众多、结构复杂,往往以用户为中心并具有智能性元素。


第二,系统开放,边界消融。融合生态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媒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之间有信息、价值的交换。系统的开放带来的是边界的消融: 首先是传媒业专业生产的边界消融,海量的用户和 UGC 内容进入传媒生产领域; 其次是行业间的边界融合,传媒业与通信行业、计算机行业、金融业之间融合交叉; 三是内容与技术边界的消融,包括硬件制造商、数据服务商、中介平台在内的技术力量进入内容生产领域。


第三,技术赋能。边界的消融是建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基础上的,这一现象也将伴随未来很长时间内媒体的演变过程。以大数据为例,数据信息交换始终伴随着人们的媒介使用和互动过程,大量可获取的数据为研究用户、媒体乃至社会注入了直接信息来源,也是促进媒介融合生态走向持续和深入的原始动力。


第四,价值共创。价值共创突破了媒介组织原有的封闭运作,开放组织边界,通过利益相关的主体间不同层次的互动形成共生关系。此时,用户也被纳入价值共创环节,媒体通过与用户的深度交流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精确化的产品和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价值的创造和获取需要生态系统中更多的参与主体。


小福利:大家在文末点击在看,截图分享给小助手,本篇文章中提到的10篇论文+10大政策报告思维导图,就能免费送给大家哦!!


参考文献:

[1]苏涛,彭兰《热点与趋势:技术逻辑导向下的媒介生态变革 ——2019年新媒体研究述评》

[2]段鹏《试论我国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内容、框架与模式》

[3]王月,王莹《融合文化:从用户视阈解读媒介融合》

[4]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

[5]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

[6]谢新洲《我国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

[7]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

[8]刘耐然《“四全”媒体语境下的编辑角色重构》

[9]严三九《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 ———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

[10]刘婧一《媒介融合的动力分析》

[11]网络传播杂志《盘点!“媒体融合”10大重要政策文件》

[12] 新京报传媒研究《如何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编辑:简抒

主编:羽生生


悄悄告诉你一个秘密:点开爱传播公众号,在微信输入框输入视听,即可领取今日份答题模板!答题模板只是一个基础、垫脚石,完整的答题还是得靠大家来努力扩充!我们明天再见!

真题带讨论

押题练技巧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吃货胖胖

中二早早

网传专栏
疫情论述题还能怎么答?各高校学术大佬:关注云传播!
彭兰重回人大!看完她写的信息茧房:我背了个假专题?
10篇经典论文,帮你搞定“算法”的20个概念
七个角度花样分析5G,怎么考都不慌
关于短视频,彭兰这样总结..
三年考了161次,快来把“舆论、舆情”考点一网打尽
喻明最新论文考点分析!手把手教你看论文答真题
你的“后真相”模板该更新啦,有观点有案例!
“直播一哥”李佳琦落户上海!这个考点2021年还得爆
常考常新的融媒体,今年有哪些“新”考点?
“沉默的螺旋”热点事件分析,这些“瓜”应该这样吃!
每年都会考的知识点!议程设置全家桶奉上

往期好文👇
特朗普确诊?!会考吗?怎么考?
猛提分!狂押题!今天双节免费来!
罗某某被爆强奸、散装卫生巾引发热议、非全日制受歧视…| 9月热点分析
CNNIC报告更新啦!已帮你整理好99.999%会用到的数据!
赠书福利 | 北大教授限量签名新书免费送?知识和追星我都要!
万字干货又来啦!去年我就栽在了这45个概念上······
练50次新闻实务,可以提分多少?
预报名第一天,我偷来十位大佬高分上岸的秘诀送给你!
英语作文还在背模板?这样真的很难得高分!
答题凑字神器来了!这些专题案例必需得收藏!
活久见?!实务也可以突击?效果还立竿见影?
专硕学费一年10万?高额学费有解吗?
上岸学姐成功追星喻国明,见面礼是一份私密论文大礼包?
最难学的研究方法,竟然有最简单的攻破策略!
记不牢?不会答?21个专题答题模板送给你!
被偏爱的“老字号”不应该有恃无恐
那一刻,我想要放弃考研了
没时间看书?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帮你整理好了!
这件学术圈的大事儿,就是你考研真题的风向标!

参考书里没有的高级理论,送给拼高分的你!

技术规则里的外卖员得救了吗?
又一高校取消新传专硕招生?今年各校都有啥变化?
和腾讯微博一起死掉的,还有我的初恋
2021考研有新变化!我的答题和思维又该如何变化?
今年最可能考到的13个专题! 蓝皮书合辑来啦!
论述题难搞哟!十大专题热门案例,用了就加分!!
考第一的学姐们都是怎么一眼打动阅卷老师的?
张玉环改判无罪、老人被狗绳绊倒身亡、中传人大考研改革...| 8月热点
2020 最值得背的 10个名词解释,直击考场真题!
新闻实务讲解专栏开讲啦!有你要的实务技巧和模板
99.999%的考研er背不完书,都是因为.....
这些高级传播学理论,一旦用了,多加20分
“评论得分太低怎么办?”万字评论佳句集锦免费送!
听说上岸要整理30多个专题?热点专题如何整理?
健康传播成今年最热考点!高分答案都在这,速来!
“外交天团”再添大将!国际传播缘何常考常新?
千万别错过!新传考研“周年考点单”来啦
速来!【1月-6月】的热点事件都给你打包好了!
这是今年新闻传播学最重要、最全面的学界热点合辑!
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 一篇搞定传播学理论最难考点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1年全国考研群 901082681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